Hi 我是朱騏,
這週我意外地收到一位老師的諮詢,詢問「Obsidian 應用在教材設計」的可能性。
這位老師的專業是親子、兩性的主題研究,過去使用 Evernote 累積了大量的教學素材,但發現無法妥善地紀錄素材間彼此有「關聯」的部分。
她想利用 Obsidian 的「 Link note (連結筆記)」功能,幫助她有效率地整理龐大的學術資訊與案例研究,最後產出教學講義。
這件事情給了我一個啟發:只要你是知識工作者,都有可能利用 Obsidian 幫助你更好地處理知識、產出成果。
你也曾經想過是否能透過 Obsidian 的「網狀連結」幫助你更好的處理工作或產出成果嗎?歡迎直接回覆此電子報和我討論,我們能夠一起發現更多有趣的 Obsidian 使用案例!
📚 上週回顧
我分享了「找到自己遺失時間」的方法。你曾經有這樣的感覺嗎,例如:
「誒…,今天我都在幹嘛呀?」「為什麼今天時間過得特別快,我都做了些什麼?」
那麼上週的文章可以幫助你 找出浪費時間的元兇
💫 本週你可以獲得什麼 ?
【行動】試用看看「箱型時間管理」(timeboxing)
【攝影】果貿社區 - 彷彿置身在香港
【個人】每週復盤的方法
【個人】在你還沒專業之前,你該紀律而非焦慮
【人物】他想改變世界,第一步是打造全新的筆記軟體(ft.詹雨安)
那麼,就請你慢慢享受本週的電子報吧。💡
1 ACTION
跟自己做個約定!使用箱型時間管理 (Timeboxing),治療拖延症並提升做事效率
閱讀時間:2 分鐘
最近和同事聊天時,發現大家在安排生活與工作任務時都會遇到類似的問題:
我習慣使用待辦清單 (To Do List)條列我的工作事項,但為什麼到最後這些事情還是做不完?
這個現象讓我反思「待辦清單」這個工具的盲點 — 雖然我們將事情記錄下來了,但卻沒有妥善安排特定時間消化掉,最後待辦清單還是留下一堆事情。
也許我們該將自己的待辦清單升級,搭配使用「時間箱 (Timeboxing)」這個時間管理工具。
什麼是「時間箱 (Timeboxing)」呢?
簡單說,就是一個結合「待辦清單」與「行事曆」的時間管理工具。
目的是「解決列出待辦清單後,卻無法有效安排時間處理」這個問題。
這篇文章分享「時間箱 (Timeboxing)」這項時間管理工具,並介紹如何搭配「時間塊」這款 App 來快速實作,進一步解決大家的拖延症毛病。
2 PHOTOs
此次去高雄有個景點讓我印象深刻 - 果貿社區。
這裡早期是眷村聚落,建築物的外型讓人彷彿置身在香港。
3 IDEAs
I. 每週復盤的方法
閱讀時間:1 分鐘
復盤是知識工作者很重要的基本功,了解自己一週做了哪些事情,才能從中找到優化自己的地方。
我從 2017 年開始陸續讀了 張永錫老師 的《早上最重要的 3 件事》、佐藤傳 的《晨間日記的奇蹟》、電腦玩物站長 Esor 的部落格文章後,已經維持每週復盤的習慣 4 年了,中間復盤的流程與模板也迭代了非常多次,累積一些心得可以分享給大家。
我將重點歸納成 4 塊:
1. 時間
2. 檢查清單
3. 復盤模板
4. Email 成長週報
🚪 傳送門:朱騏的每週復盤方法
II. 在你還沒專業之前,你該紀律而非焦慮
閱讀時間:1 分鐘
這篇文章轉載自 李柏鋒老師 的連書貼文,內容點出了許多經營個人品牌的人會遭遇的挫折,並且給予正確的行動心態。
我最喜歡的是下面這句話:
讓自己每天或每週特定的時間,堅持做一件事情。
🚪 傳送門:在你還沒專業之前,你該紀律而非焦慮
III. 他想改變世界,第一步是打造全新的筆記軟體(ft.詹雨安)
閱讀時間: 1 分鐘
這週的 Podcast - 星箭廣播 邀請了台灣年僅 23 歲的「Project Meta」創辦人 Alan (詹雨安),分享他近期正在打造的新型筆記軟體產品 - Meta。
Alan 在節目中講到,近2 年的數位筆記軟體市場都主打一種概念:Better thinking,也就是幫助使用者更好的思考。他自己將 Better thinking 再細分成 3 類:
■ 網狀思考
■ 視覺思考
■ 積木化思考
這集的 Podcast 特別適合對「生產力工具」、「筆記工具」有興趣的人。
🚪 傳送門:去聽聽 Meta 的創辦人談筆記軟體的想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