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 我是朱騏,
前兩週我開啟了一個「如何寫日記」的小專題,不知道你是不是有開始嘗試寫日記了呢?
這週是專題的最後 3 篇文章,我會補充更多小眉角讓你知道如何維持這個習慣更久,也會介紹我使用數位工具寫日記的方法。說實在話,剛開始這個新習慣一定會碰到超多問題與障礙 (因為我就陸續放棄過 2-3 次)。
如果你想找個人討論,就直接回信給我吧,我們可以透過 Email 聊聊 💬
那就請大家享受本週的電子報內容吧!
【日記系列 07 - 常忘記隔天的日記要寫什麼嗎?先從寫間歇式日記開始吧!】
許多朋友跟我說:「朱騏,我想開始寫日記,但是我根本忘記做了什麼 QQ」
碰到這個狀況該怎麼辦呢?我建議大家可以從「間歇性日記」開始寫起唷!
你忘了昨天在做什麼了嗎?先從記下這個時刻我在做什麼開始
不論是感恩日記、晨間日記、或是各種形式的日記,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寫下「昨天」或是「今天」發生過的事情,但多數人在一開始都會碰到相同的困難-我根本忘記昨天做了什麼了。
怎麼辦呢?我建議可以先從簡單紀錄下「這個時刻」我在做什麼,也就是所謂的「間歇式日記」。
間歇式筆記是由 Coach Tony 在 2017 年的 《Replace Your To-Do List With Interstitial Journaling To Increase Productivity》提出的概念,目的是幫助我們將精神更加集中在工作上。
間歇式日記具體的作法
間歇式筆記的具體做法如下,
在每個工作間隔中,安排 5–10 分鐘將剛才這個時間間隔做的事情記錄下來
記錄下來的事情只有 3 類:剛才做了些什麼?下一步要什麼?我在上個工作間隔中想到了什麼?(隨想隨記)
紀錄格式為: 時間戳記(timestamp)+記下來的事情
舉個例子:09:00 在捷運上寫下這篇貼文的草稿。
就這樣,間歇式日記的格式非常簡單,有點像打卡式的記錄當下的任務。記錄完畢後,我們就能開始工作,當然任務中如果突然想到了某些事情(例如等下進辦公室應該先把資料交給主管),也可以記錄下來。
搭配番茄鐘工作法,效果更好
「間歇式日記」使用到的原理是「時間間隔」,也就是把連續的時間切成多個區塊,並且記錄每個區塊中發生的事情。
採用同樣原理的工具還有「番茄鐘」,番茄鐘明確的定義一個時間區塊為30分鐘(25分鐘工作衝刺、5分鐘休息,這個時間可以自由調整)。這個工具因為數位政委唐鳳的推廣,在台灣變得愈來愈流行。
把這兩個工具結合起來非常好。我們在啟動番茄鐘時寫下時間與任務,接下來全力衝刺25分鐘。當中若有任何分神的事情就記錄在間歇式日記中 ; 如果任務提早完成,則可以利用剩下的時間整理剛才的紀錄、或是規劃下一個 30 分鐘要做的任務。
【日記系列 08 - 復盤時不知道下一步行動怎麼辦?教你設計品質保證的週復盤檢查清單!】
多數人都會碰到的問題:「如何在一定時間內做完高品質的週復盤?」
為了幫大家解除疑惑,這個段落專門寫給做復盤寫到一半、但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麼的人。
我會教你一個實用工具 — 檢查清單,可以讓我們流暢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務,學會後你就可以控制自己在特定時間內做完週復盤。
檢查清單是什麼?
復盤時間很寶貴,我們可以將固定要復盤的事項列清單,加速整體的復盤效率、也可以避免遺漏掉要復盤的項目。(有點像是你要去賣場採買時的購物清單)
這個想法來自於《窮查理的普通知識》提到的「檢查清單」。在書中蒙格老爺爺提到一個合格的飛機駕駛員,一定會在起飛前核對一份完整的「起飛前檢查清單」,例如電瓶和點火開關是否關閉、控制鎖是否解除、襟翼是否放下¹。
來源:《飛行前檢查清單 | 壹讀》
檢查清單可以有效避免粗心、忘記…等人為的低階錯誤,維持自己做事情的水準、產出品質穩定的成果。
看一個例子,我的週復盤檢查清單
像「飛行」這種國際化的活動都會有一套制式的檢查清單,通常由航空公司、工會制定後頒布給內部的機組人員。但是「週復盤」是非常個人化的事情呀,這個檢查清單要怎麼設計呢?
我的經驗是先參考其他人的,先照著做再逐步進行微調。下方提供我的檢查清單:
[清空收件夾]
▪️ Obsidian (可替換成自己的筆記軟體)
- 將 Note 移動到相對應的資料夾
- 禁止對筆記直接進行處理
▪️ Gmail
- 禁止直接回覆信件
▪️ Review 本週的「新聞/學習」區塊
▪️ 筆記本
[本週週檢視]
▪️ 檢視過往一周工作、生活紀錄 → Notion
▪️ 透過 Gmail 發出「成長週報」
▪️ 檢視上一周行事曆與下一、二周行事曆 → Google Calendar
▪️ 排定下週專注項目
▪️ 檢視近期目標
我將檢查清單分成「清空收件夾」與「本週週檢視」兩個部分。
前者主要在檢核 (刪除、移動、安排) 本週的待辦事項;後者則是復盤本週發生的事情並寫下心得、安排下週要專注的任務、複習最近應該要達成的目標。
客製化你專屬檢查清單的 3 個技巧
清單上的項目不是制式的,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、近期的任務做調整。分享 3 個我設計清單的技巧。
技巧一、參考範本,先做再說
如果你沒有做過復盤,先參考我的清單然後實際做一次,拿掉不需要的項目/增加你需要復盤的項目。
技巧二、寫下復盤時的規則
由於週復盤有時間限制(我通常抓一小時),必須列下規則讓自己專注。
例如我列下「禁止直接回覆信件」,表示我可以先標註需要回覆的信件,等復盤完畢後再來回覆,避免光是回信就浪費了整個復盤時間。
技巧三、在檢視項目後方做註解
我們復盤的項目可能散落在各個軟體上,可以在項目後方標註要在哪裡進行復盤 (例如 Notion, Google Calendar, Todoist…等),省下當下思考的時間。
檢查清單是幫助我們行動的工具,並且隨著使用的經驗增加變得愈來愈好用。
請大家盡情的在清單上加上備註、個人使用心得,就算是像「啊!做這一段真浪費時間,應該不用復盤這個項目」的心理OS也請備註在清單上,這樣你的清單才會符合自己的使用需求。
有了檢查清單後,你就不用害怕自己的健忘症,而且做出來的成果都會有品質保證!
【日記系列 09 - 寫給想要使用數位工具寫日記的你 — 使用「Notion」和「曼陀羅九宮格法」幫助你寫的更順手】
你喜歡使用數位工具勝過傳統的紙本紙張嗎?那這篇文章就是寫給你的!
我會介紹「曼陀羅九宮格」以及「Notion」兩個工具,最後介紹搭配 Notion + Email 做完週復盤、為年復盤做準備的工作流程。
工具一、用「曼陀羅九宮格」來寫日記
「曼陀羅九宮格(以下簡稱為九宮格法)」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一個井字型表格,將空間分為 9 個小格的方法。
由日本松村寧雄先生所發明,能夠用在專案、任務、筆記…等內容的檢視方法,我們將 9 個項目依序列在井字框格中,就可以俯瞰(9個格子)或近看(1個格子)內容,又稱為 MY 法 (取自於松村寧雄先生的羅馬拼音字首-Matshumura Yasuo)。
有興趣的人,可以在《曼陀羅九宮格思考術》這本書看到更多松村寧雄先生對此方法的介紹 ;
在《圖解絕對達標法》也有提到相關介紹。
九宮格法影響非常多的日本人,其實連《晨間日記的奇蹟》作者佐藤傳也在書中多次提及九宮格法寫日記的好處。我們在中間格寫下日期、天氣、一件今天發生的代表事後,依序針對周遭的8個格子進行發想。由於表格的特性是工整的「9個格子」,因此在寫周遭的項目時都會潛意識地去思考和周遭8格的關係,有聚焦、連結的作用。
工具二、用Notion 實作九宮格日記
「九宮格法」出現的時間至少10年了,過去軟體工具還沒有這麼發達的時代,許多人多採用紙本的方法 ; 電腦好一點的人則會使用 MS Excel ,反正只要弄出9個格子,你要在哪裡寫都可以。
目前台灣最夯的筆記軟體-Notion是一個很好實作九宮格日記的地方,透過拖拉區塊(Block)就能輕易架出九宮格的框架,當然使用 Simple Table 也可以。
實作上我們插入一個Database,並在其中建立一個九宮格的日記模板,每天早上只要來這邊一點,不就可以快速地開始寫日記了嗎?同時寫完的日記都會儲存在資料庫中,在一週檢視時非常方便。
工具三、打出一套漂亮的組合拳-使用 Notion+ Email 建立數位工具復盤流程
有了上方的九宮格日記基礎,就可以快速地在Notion 進行週復盤。我在 Notion 中有另外一個 Database 專門紀錄「周復盤筆記」,上面又是另一個模板寫著我每週要復盤的內容。
在周復盤筆記中,我參考了成甲在《精準學習》提到的復盤框架,針對以下問題作復盤:
- 本週產出
- 下週計畫
- 每週大事件
- ⭐ 一件改變最多的事情
- 👍 這件事情好的地方是什麼
- 🤔 這件事情可以更好的地方是什麼
- 總結與行動
- 📈 總結
- ️️🏃 我的下一步行動
當我們寫完上方的內容後,可以再順手幫自己一個忙 — 把復盤內容複製、貼上到我們的 Email 之中,收件人填自己、標題就寫「Week X — 2022.MM.DD ~ 2022.MM.DD每週成長日記」(日期依據每週調整)。
一年過去了,在年尾時我們打開Email 的收件夾就會有52封信,每一封都是自己一週的反省與總結。不是有很多電子報都喜歡做年度總結嗎?不必再翻看行事曆了,這 52 封信就是我們總結今年事件的素材。
我將周復盤的 Notion 模板放在下方,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複製到Notion 中使用。
寫日記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,只是每天寫下瑣碎的流水帳,因為人生總有順境和逆境,我們應該用日記鼓舞自己,不論任何狀況都能夠自強不息,不忘記目標及願景。
如果你喜歡這系列 9 篇的日記文,可以:
幫我點擊下方的 ❤️
點擊「Share」分享給你的朋友
和我分享開始寫日記的心得 (如果這些文章有激勵到你的話 XD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