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 我是朱騏 👋 又到了每週給你寫封信的時間啦~
這週我正在看一本好書–《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》,主題在講「Lifelog (人生日誌)」。
這本書才看到一半,我就被作者–奧野宣之給圈粉了!
這本書分享了超過 10 種「Logging (記錄)」自己生活的訣竅,並透過重讀自己的日記來獲得人生啟發。
書看到一半,看完後再跟大家分享。
最後要提醒你,我在 Hahow 的線上課程即將結束募資!
為什麼完成了一堆目標,心中還是覺得空虛?
這禮拜我想跟你分享,一個讓我受用無窮的觀念。
主要有 3 個重點:
找目的的 3 個問題
「紀錄 (log)」自己的行動
目的會變,但核心方向不變
讓我先問你個問題:
你覺得,目標(Goal) 和目的 (Purpose) 有什麼不同呢?
斯坦福大學教授威廉·戴蒙(William Damon)在他的《邁向目的之路 (The Path to Purpose)》書中說:
「目的」是驅動我們每天大部分行為背後的動機,是一個方向。
有了目的之後,你會安排各種目標,一步步到達目的。
目的也是一連串“為什麽”的組合,沒有這些“為什麽”,人很難有長期的驅動力。
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發。
因為過去我很擅長設定目標,但是卻很難找到自己的目的。
於是當我打勾一個個的目標時,自己的內心還是會有一種空虛感。
重點 1. 找目的的 3 個問題
那我們怎麼找到「目的」呢?
William Damon 給出了 3 個很有用的問題:
為什麽我正在做這件事?
為什麽這件事很重要?
為什麽它對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?
但要回答這 3 個問題,還是很困難呀!
我認為具體落地的作法,必須從紀錄自己的生活開始。
重點 2. 「紀錄 (log)」自己的行動
例如可以使用:
Medium CEO-Tony Stubblebine 的「間歇式日記」
日本作家-奧野宣之的「Lifelog (人生日誌)」
這兩個人都提倡「Log (紀錄)」的重要。
紀錄就像是玩遊戲一樣,打完一個關卡就設定一個存檔點。
如果你想要重溫某個時間點的自己,你就回頭看看紀錄重新讀檔。
而這些存檔,會開始形成一個個的點。
當自己的點夠多的時候,我們就能回答 William Damon 的 3 個問題:
為什麽我正在做這件事?
為什麽這件事很重要?
為什麽它對我和我以外的世界都很重要?
或是也使用 Simon Sinek 在《找到你的為什麼》中,提到的「3 步驟找到你的為什麼」:
收集大量的故事
找到背後的主題
寫下來去蕪存菁
分享我的實際案例
例如我在今年,找到了自己離職創業的「為什麼」:
我想激勵和賦能他人,讓大家獲得改變自己的力量。
如何做 1. 把影響力高/花費時間少的事情排到第一
在做某件事情之前,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做。
先做影響力大花費時間少的事情,再做影響力大花費時間多的事情
如何做 2. 用小學生聽得懂的話來教學
教學時不要說這很簡單,切勿用主觀的感受去推測他人
化繁為簡用對方已經知道的事情,來教學他未知的事情
用譬喻、話題、步驟、模版、舉例來教學自己的專業
如何做 3. 建立每日儀式並且貫徹執行
建立自己的習慣和儀式,每天持之以恆的花固定的時間去做那樣事情 (例如寫作)
不斷迭代,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流程讓自己堅持下去
不受環境影響的意志力
如何做 4. 花 20% 的時間學習自己不熟悉的事情
公開寫文章分享自己的所學
自己逐漸成為的角色,去探索這個角色可以多學習什麼事情
如何做 5. 留下時間做復盤
保留一定的時間獨處,讓自己跟內心對話。
每天、每週、每季、每年,都留給自己固定的時間塊寫下發生的事情與自己的反思
重點 3. 目的會變,但核心方向不變
但「目的」永遠是一樣的嗎?
答案是:不會。
William Damon 在書中提到:
目的會隨著時間推移發生變化,我們也可能在幾年後發現新的目的。
一件有目的感的事,會引導我們去探索另一件有目的感的事。
這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:
我們不需要擔心目的改變,這是自然的。
因為「目的」本身,就是一個指南針。
走著走著,我們會遇到新的興趣或挑戰。這些也許就是我們下一個要追求的目的。
最後回頭看看,我們會發現這些目的其實都串在一起。
成了我們走過的路,幫助我們更靠近內心真正想去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