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 我是朱騏 👋 又到了每週給你寫封信的時間啦~
先跟你分享一個好消息,我即將和 Hahow 好學校合作開課啦!
如果你想要:
✅ 透過寫作建立個人知識庫,打造第二大腦。
✅ 克服知識焦慮,將學習後的成果應用在現實。
✅ 建立職場內個人品牌取得最大信任,事半功倍。
✅ 學習自媒體文章撰寫,建立創作節奏、定期輸出。
✅ 取得職涯發展機會,透過學習賺取主動/被動收入。
這堂課我將透過自身寫作經驗,整理成寫作秘笈並傳授給你。
拉回到本週的電子報分享。
我從今年 3 月 15 日離職創業,到今天也要 2 個月了。
目前我的經營項目主要有 4 大類:
企業內訓
線上課程
1 對 1 寫作教練
SaaS 技術文件接案
我沒有聘請員工,以上的工作都是我一個人負責 (也就是市面上常說的 “一人公司”)。
你可能好奇:「朱騏你的日常工作,到底在做什麼呀?」
很有趣的是,我的工作全部都跟「寫作」有關。
例如:
企業內訓:透過「寫作」規劃課程內容
線上課程:透過「寫作」規劃課程的課綱與影片逐字稿
1 對 1 寫作教練:回答學員在自媒體「寫作」上的問題
SaaS 技術文件寫作:透過「寫作」幫助 SaaS 公司建立線上對外產品說明手冊
為了確保我的工作時間都有穩定的產出,我發現自己逐漸養成了特定的工作習慣。
好的工作習慣,可以提高自己成功的機率
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作者 Steven Covey 曾經說過:
想法產生行動, 行動產生習慣, 習慣變成性格, 性格決定命運。
把好的行動變成習慣,就能提高自己的成功機率。
於是我就在想:「自己在工作上,有哪些工作習慣呀?」
於是我花了些時間進行盤點。
下面是我的 6 個工作習慣,這些工作習慣能幫助我:
快速進入「心流」狀態, 在特定時間內完成自己想完成的工作。
發現自己的工作瓶頸, 看書或記起來之後可以請教他人寶貴意見。
持續推進工作的進度,讓專案與任務可以在截止期限前順利完成。
如果你的工作需要高度集中力,我相信這些工作習慣也能幫助到你。
下面讓我不藏私的分享給你。
6 個工作習慣,幫你提升工作效率
習慣 1. 工作前先進行「自由寫作」
我的工作有 60% 的內容,都是從「寫作」開始。
為了提升產出品質,我會在一天開始工作前讓大腦暖身。暖身的方法,就是透過「自由寫作」。
自由寫作,就是自己的大腦在想什麼就寫什麼。盡可能的我手寫我口,不要去編輯文字。
這裡分享一個訣竅:在紙上/筆記上的開頭,寫下一個簡單的問題。例如你可以寫一個今天預計要解決的問題,像是:
今天要和老闆開會,我要講什麼?
今天要和外部公司提案,我該如何講?
今天要做禮拜五月會的簡報,大綱會長怎樣?
給自己設定 6 分鐘的倒數計時器,然後就開始寫。這裡只有一個原則:你怎麼講話,就怎麼寫字/打字。6 分鐘時間到,花 1 分鐘快速看一下自己寫下的內容。
你可能好奇:為什麼要在工作前進行「自由寫作」呢?因為有 2 個巨大的好處:
清空自己的大腦,讓大腦暖身準備工作
和自己簡單開會,釐清自己對某個問題的想法
一舉兩得,強力推薦你試試看。
習慣 2. 工作一定要計時
計時是為了高度專注。
工作前我會撥動書桌上的實體番茄鐘,設定 50 分鐘的工作時間。實體番茄鐘的好處,就是你看得到時鐘上的紅色圓盤表示「時間正在流逝」。
當我看到紅色面積開始變少,就會加緊腳步推進工作。
如果你在辦公室工作不方便用實體番茄鐘,那我推薦個好軟體給你用。它是一個Google Chrome 擴充套件 – Marinara。
一開始看到這個擴充套件,你會驚訝它的功能少得可憐。它只有 4 個功能:
暫停計時
停止計時
重新計時
重啟蕃茄鐘循環
它甚至無法紀錄此次番茄鐘的任務名稱,只能單純提供計時與消耗多少個番茄。
「朱騏,你怎麼推薦一個這麼破爛的軟體給我?!」別急,功能少反而是它的好處。因為這項軟體功能簡單又單一,你只要按一下右上方的 Marnara 圖標就開始計時,25 分鐘到了就跳出通知告訴你該休息 5 分鐘了。
That’s it!你不需要 Fancy 的介面或功能,只需要一個提示大腦說:「嘿,我的大腦現在你該專心囉!」的簡單功能就好。
習慣 3. 中間休息時,簡單記錄剛才的工作步驟
為了要找到優化自己的工作方法,每做完一個任務我都會簡單記錄。
這個概念來自中國「華與華行銷公司」的共同創辦人–華楠,在《如何打造創意生產的流水線》說到的「動作顯形」概念。
什麼是「動作顯形」?
也就是:把你腦在想、身體在做的事情,鉅細靡遺的寫下來。
華楠在課程中提到:
如果你想要優化自己的創意工作流程,甚至複製給你的員工/同事使用,第一步得先把「你怎麼做創意工作的步驟」寫下來。
因為創意在「做創意那個人」的腦袋裡,看不到又摸不著。得先讓創意具體被寫成文字 (顯形),接下來才能討論。做完一份工作後趕緊記錄,就能看到自己是怎麼做一件工作的。
後續才能有優化的空間。
覺得抽象嗎,下面我展示一個動作顯形的記錄給你看。
例如今天早上,我在寫下週要寄送的電子報。
下面是我的記錄:
## 記錄 1. 做了什麼動作
- 挑選草稿
- 複製草稿
- 寫下文章前言
- 加上段落標題
- 寫下文章內容
- 排版文章
- 取標題名稱
- 取副標題名稱
## 記錄 2. 怎麼做的
### 步驟 1. 準備文章素材
1. 從 Drafts 中,挑選庫存區的最新一篇文章
2. 在 Obsidian 中使用 Template 建立電子報的模板
3. 將模板複製到 Drafts 中的該篇文章
### 步驟 2. 寫前言
- 在該篇文章的開頭,寫下我今天要跟讀者分享的主題
### 步驟 3. 思考文章結構
1. 思考要用什麼「名詞」來架構這篇文章
2. 決定架構名稱,並且在每一個 h2 前面加上架構名稱 1、架構名稱 2、架構名稱 3
### 步驟 4. 寫文章內容
1. 觀察段落內容,如果段落內容只有 1 個觀點的話,則補充一個新的 舉例
2. 重複以上步驟,直到補充完 3 個段落
### 步驟 5. 寫文章結尾
1. 將原先草稿的最後一句話,打上兩個井字號變成一個 h2 當作結尾
2. 在最後的結尾寫總結,寫下:「讓我快速幫你複習」並且用列點寫下 • 第一個 h2 的標題 • 第二個 h2 的標題 • 第三個 h2 的標題
### 步驟 6. 取文章標題
1. 取標題名稱:尋找這篇文章的痛點是什麼,一定是一個名詞(知識焦慮症),用 {解決動詞} + {痛點名詞} 取名為標題,例如:緩解知識焦慮症
2. 取副標題:用 {數量} + {主題} + {Axiom},讓你在 {情境} + 不會 + {痛點}
## 記錄 3. 用了多長時間
35 分
## 記錄 4. 做出了什麼東西
1 篇 1,656 字電子報
步驟是不是清清楚楚?
如果你要教同事,這個記錄就可以直接給同事看。
如果你要優化自己的工作步驟,你也可以肉眼檢視哪裡該改進。
習慣 4. 跟別人溝通,養成問「下一步要做什麼」
雖然是獨立工作,但難免要跟外部單位合作。
為了不讓雙方浪費時間在無效會議上,我養成了結束會議前一定會做的 3 件事情:
確認對方與我接下來要做的任務
確認這些任務的截止期限是什麼時候
親口說一次這場會議的結論,確認我的理解是正確的
並且問:「那下一步要做什麼?」
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個問句,但可以確保雙方都知道接下來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哪裡。
這裡有一個你馬上可以使用的行動建議:
在下次開會的最後 5 分鐘,問大家『那我們下一步要做什麼?』
有了行動項目,就能確保開會是有意義的。
習慣 5. 下班前固定寫 AAR 總結今天的收穫
AAR (After Action Review) 是一種個人復盤技巧,可以讓自己每天都學到一件新事情。
那該怎麼做呢?你可以在 5:30 下班前,盤點今天的工作成果。
並且問自己 3 個問題:
今天完成了什麼事情?
選一件讓我有感覺、想要跟其他人分享的事情?
我從過程中學習或觀察到什麼事情 ?
只要 5 分鐘,就能替自己的一天做個收尾。
讓我舉個例子給你看。
例如在這一天,我學到了:
多和其他厲害的人交流給點子,可以讓自己有不同的靈感刺激,進而有更多想法可以分享。
這也鼓勵我不要只躲在自己的象牙塔,要主動跟其他創作者交流。
習慣 6. 寫日記
在社群平台上,分享自己今天工作的收穫。
這個 Idea 是受到 Dickie Bush、Nathan Barry、Gary Vee 的影響,透過公開分享自己的工作成果,有時候可以替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。
我自己從 2024/04/10 開始,每天都會在 Facebook 上寫一篇「創業日記」。日記內容很簡單,就是記錄我今天的產出成果與一個新發現。
透過持續的寫日記,你還可能獲得意想不到的連結。
例如你的興趣是「帶狗散步」,你可以分享今天自己帶著自家的寶貝去附近的河濱公園散步。就是這麼湊巧,一位住在你家附近的網友也有養一隻狗,但因為忙他沒辦法帶狗去散步。於是他私訊你:「你可以幫忙代客溜狗嗎,看你一小時的鐘點是多少。」
有趣對吧,實際上我真的有看過類似的服務!
這 6 個工作習慣,你最想要嘗試哪一個呢?
這篇文章我分享了 6 個工作習慣:
工作前先進行「自由寫作」
工作一定要計時
中間休息時,簡單記錄剛才的工作步驟
跟別人溝通,養成問「下一步要做什麼」
下班前固定寫 AAR 總結今天的收穫
寫日記
這 6 個工作習慣,你最喜歡哪一個呢?
📥 歡迎回信跟我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