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這個想法很有趣!」
你拿起手機,快速地把靈感記在備忘錄裡。 心想著等有空再好好思考這件事。
然而一週過去了。
當你再次打開備忘錄,發現自己已經完全想不起當時的想法脈絡。
更糟的是…類似的情況已經發生過無數次!
我相信這是現代人的共同困擾:
我們每天都有很多想法和靈感,卻總是抓不住它們。
更別說把這些想法深入發展成有價值的見解。
這種狀況,特別容易發生在「看書」的時候。我們常會在書裡看到一些「值得好好想一想」的問題。雖然內心超想停下來思考,但現實總是很忙
「ㄟ等等等,為什麼不直接問 ChatGPT?」你問。
確實。
在這個 AI 工具遍地開花的時代,我們似乎有了更快速的解方。只要把問題丟給 AI,它就能立刻給出一堆看起來很有道理的答案。
但你有沒有發現:
當我們習慣依賴 AI 的即時回應,反而更容易失去深入思考的能力。
我們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別人的想法,而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見解。
如果你不想讓這件事情發生的話…問題來了! 到底該怎麼在生活裡,真的擠出時間來深度思考呢?
在這篇文章中,我會分享一個「使用手寫筆記,深入思考一個問題」的簡單 3 步驟系統:
挑出一個你想深入思考的問題
把問題「貼進日記筆記本」
安排每天 16 分鐘思考與書寫時間
讓你每天只要 16 分鐘,就能深入探索任何想要思考的問題。
讓我們開始吧!
💡 課程贊助:【2025 AI 閱讀應用讀書會】讀 6 本好書 × 寫 6 個 AI 指令 | 打造輸出、復盤、應用的學習閉環
如果你是知識工作者,想要真正從學習中獲得成長,拜託:
不要再用傳統的「輸入式學習」了。
為什麼?因為光是囤積知識,根本無法帶來真正的改變。
你今天讀完一本書覺得收穫滿滿,好像學到很多東西。
結果一週後要用時,卻發現腦中一片空白,連書中重點在哪都想不起來。
這也是我要推出【2025 AI 閱讀應用讀書會】的原因
用 6 個月的時間,建立你的學習閉環,把每一個重要知識點真正內化成能力。
這麼做,你會發現整個學習方式都不一樣了:
讀書學習時|不再是收集資訊 → 而是能夠立即應用
寫作表達時|不再是詞不達意 → 而是讓想法自然流暢
遇到問題時|不再是茫然無助 → 而是能快速連結知識找到解方
我們將在 6 個月內,透過「6 本精選好書 × 6 個 AI 指令」,打造你的完整學習系統。
這場系列活動已經開始了,我們來看看 3 位同學針對第一場「AI 指令工作坊」的具體回饋:
現在加入,立刻就可以觀看這一場「AI 指令工作坊」回放 + 第一本書《高產出的本事》回放。
後續還有 5 場讀書會,等你親自來參與!
怎麼用手寫日記,深入思考一個問題? (按照這 4 個步驟即可)
步驟 1. 挑出一個你想深入思考的問題
看到不錯的問題,就直接寫在一張 3M 小便利貼上。
「為什麼要特別寫在一張 3M 小便利貼上阿?」 你問。
經過我大量的實驗,我發現主要有兩個原因:
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忘記靈感。 如果當下不記下來,之後很難再想起來。
把問題寫下來的同時,也等於是跟自己做了一個承諾。答應自己會好好想想這件事。
讓我舉個例子。
之前我在讀《原子習慣》時,聯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:
什麼事能變習慣,什麼能變成任務?
我馬上拿出一張便利貼,把這個問題寫下來。
後來我發現:
當一件事情變成「不用想就會做」的狀態,我就知道它已經變成習慣了。
像我現在,這 8 件事都已經變得自動化:
閱讀
手寫日記
用 Inbox 蒐集待辦
每週一次的週檢視
工作時寫間歇式日記
用 Rosebud 寫 AI 日記
用封閉式清單安排任務
閱讀時隨手寫下有啟發的概念並發文
為什麼這些事能持續下來?我後來發現有3 個關鍵:
都花了一段時間慢慢練起來的
做了會有感覺,真的對我有幫助
工具就在手邊,開始做的阻力超低
這樣的組合讓我很容易「做了就上手」,久而久之也就變成習慣了。
反過來說,那些我一直想養成卻沒成功的流程…
我發現問題通常出在這 3 件事:
不知道該什麼時候做
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
不知道成果應該長什麼樣子
你看!
光是把一個問題記在 3M 便利貼上並在後續思考,就能得到這麼多 Insight。
但是具體這些 Insight 是怎麼想出來的呢,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步驟 2. 把問題「貼進日記筆記本」
我會貼在 leuchtturm B5 1917 筆記本上,讓它變成我每天寫日記時的「提醒」。
為什麼一定要貼在筆記本上呢?
我發現有 3 個好處:
如果只是把問題寫下來,很容易就被其他紙張蓋住。最後完全忘記這件事。
貼在筆記本的特定位置,就像在腦中設定了一個「提醒點」。當你要寫日記時看到都會想起這個問題。
筆記本通常會放在書桌上,剛好就是我們最容易靜下來思考的地方。你坐下就可以打開來開始寫跟思考。
舉個例子。
我把「什麼是能變習慣,什麼能變成任務?」這個問題貼在筆記本的上方。隔天打開筆記本寫東西時,這個綠色的便利貼就會映入眼簾,提醒我:「對了,這個問題我還沒想透徹」。
就這樣…原本可能被遺忘的問題,變成了當天我能深入思考的主題。
步驟 3. 安排每天 16 分鐘思考時間
我的習慣是:
每天早上 8:30 固定花 16 分鐘,坐下來針對問題寫下想法。
說到這個,我曾經犯過一個大錯:一開始設定了 30 分鐘的思考時間。 結果發現時間太長,常常坐不住,反而開始分心滑手機或是做其他事。後來我拿了一個馬錶,計時我在leuchtturm B5 1917 筆記本寫完一頁需要多少時間。
「呼寫完了…花費時間是 16:17。原來我手寫一篇日記的時間,差不多就是 16 分鐘…」我對自己說。
從這個經驗我學到:
短時間的專注,比長時間的拖延更有價值。
如果你想要嘗試,下面是這 16 分鐘內我所做的事情:
前 2 分鐘:重新看一次問題跟翻閱之前的日記
中間 12 分鐘:針對問題寫下我腦中的所有想法
最後 1 分鐘:做總結與寫下一步我想採取的行動
這裡有我其中一篇寫日記的實際錄影,你可以觀察我寫日記的過程。
獨門訣竅:我寫了 100 篇手寫日記後,發現的重要秘訣
那就是:書寫時,寫字/畫圖最好同時一起用!
為什麼要同時用文字和圖像來思考呢?
我發現有 3 個重要原因:
我們的大腦其實很喜歡處理視覺資訊,當文字配上簡單的圖像,記憶會更加深刻。
有些想法用文字說不清楚,但用一個簡單的箭頭或圓圈反而能表達得更好。
在思考時能自由切換文字和圖像,可以讓我們的想法更有創意。
舉個例子來說:
有一次我在思考「製作課程銷售頁面 (Landing Page) + 課程簡報」這個問題。
首先,我先用文字列出三種內容:課綱、簡報和課程 landing page。
接著,我畫了一個簡單的流程圖,用箭頭連接每個步驟。從「「整理大綱」→「撰寫內容」→「視覺設計」。
在圖上,我還用不同的符號標示出哪些步驟是有關聯的。
這個結合文字和圖像的方式,幫助我建立起一個清晰的 Workflow。
下圖是我當時的思考成果
總結:都已經 AI 時代了…為什麼我們需要用手寫筆記,來深入思考一個問題?
打開 Facebook/Threads/Instagram,你會發現 10 篇文章中有 8 篇都在講 AI:
如何改變世界
如何提升效率
如何讓我們工作更輕鬆
但在這個充滿 AI 的時代,我反而更珍惜那些慢下來、真正思考的時刻。
每一筆一畫,都是我跟自己的對話,都是真正屬於我的思考。
這就是為什麼…
即使在 AI 時代,我依然選擇用最傳統的方式 - 手寫日記,來深入思考每一個重要的問題。
當你實際嘗試的時候,你會發現:
手寫自帶「範圍限制」: 紙張大小會自然限制你不會想太久,剛剛好。
一坐下就能開始: 因為問題已經貼好了,不需要重新找問題或開空白頁。
書寫格式很自由: 你可以選擇用文字寫、也可以畫圖,不會卡在「格式怎麼安排」的糾結裡。
每天就花你 16 分鐘。
一隻筆、一頁紙,足夠你深入思考一個好問題 (並寫獲得屬於自己的 Insight)。
P.S. 結束之前的一個小提醒。
如果你對「搭配 AI 加速學習,讓知識真正內化成能力」有興趣,歡迎參加【2025 AI 閱讀應用讀書會】。
這是一場為期 6 個月的線上讀書會(每月一次線上直播),將帶你透過:精選好書導讀 → AI 指令轉化 → 知識應用實踐,幫助你建立自己的「知識內化系統(讓每一次學習都能真正轉換成解決問題的能力)」。